首都科学传播工作室加盟北京地区联合辟谣平台 发布月度科学流言榜

2014-07-09 10:12:21 千龙网 编辑:向宏鑫
字号:

  千龙网北京讯 近日,首都科学传播工作室加盟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布二月科学流言榜。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是“首都科学传播工作室”的支撑单位。“每月科学流言榜”由“首都科学传播工作室”编辑制作,通过整合权威信息的方式对社会影响较广的各种流言给予科学解释,每月月末发布。

  1.流言:大面积持续雾霾由核雾染所致

  来源:疑问源于一篇题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崩溃和核雾染灾难》的博文,作者称华北雾霾经久不散,是因为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是带电的,而带电原因,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大营地区煤矿的放射性铀。

  真相:科学流言榜1月份已针对此流言专门解读。但由于近期雾霾不散,关于“核雾霾”的谣言再度流传,故再次辟谣。铀是天然核素中最重的一个,通常为颗粒物,想要进入空气是非常不容易的,而铀有衰变链,衰变链上唯一一种气体是氡,因此,雾霾的产生和铀一点关系都没有。从物理机制上来说,雾霾发生时,颗粒物增多,像氡这种放射性核素附着颗粒物上的几率就会增加。像沙尘暴,你一测,肯定会测出很多天然放射性核素来。国家核安全局官方网站公布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也显示,2012年8月至今,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正常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并未监测到博文所言的核污染。而其实,核污染仅指核物质泄露带来的污染。通常而言,大气中的水越多,雾霾的可能性越大,天气干燥时,雾霾较少。雾霾形成与排放和天气因素关系较大。如,相对湿度在60%时,若排放特别多、污染特别严重,也会产生霾,相反,如果相对湿度在80%,但大气非常干净,也有可能没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近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博文所称的“核雾染”不在其中。这6种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

  2.雾霾使肺6天变黑

  来源:一则关于“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新闻登上各大网站头条,该报道称,“研究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6天鲜肺变黑肺且无法逆转。PM2.5颗粒对肺的损伤一旦形成,治疗的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彻底消除的难度大大增加,几乎无逆转可能”。报道引用了两张图片,一张被标注“正常鼠肺”,整体为鲜红色,另一张被标注“PM2.5污染后鼠肺”,整体为暗黑色,黑色分布不太均匀。

  真相:主持研究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教授说,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的报道“是错误的”,跟其所做的实验不符。首先,实验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样把老鼠暴露在大气中,而是先采集PM2.5,再制成PM2.5悬液,把老鼠杀掉把肺取出来,直接把悬液滴在肺上面,6天内分3次滴。如果把悬液的浓度换算一下,相当于正常空气浓度的成千上万倍。 实验目的是为了比对目前市面上的药品究竟有无中医所称的润肺作用。网络上转载的“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他从未说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卫生专家潘小川认为,公众没必要恐慌,老鼠实验虽然跟人体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直接把实验结果直接推到人类身上,因为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剂量的大小以及浓度值等,都需要具体分析,而且实验中的PM2.5浓度跟大气污染没有可比性,直接滴入和人类暴露在PM2.5环境下呼吸,也是不一样的。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表示,目前针对PM2.5对人体的研究更多是基于流行病学,即统计一个城市在某种浓度值下的健康状况、死亡人数等,而“通过单一或者个别的样本来联系到对人体的伤害,理由不太充分,也不太严谨。”

  3.流言:喝牛奶致癌

  来源:一条信息“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流传,称牛奶中的IGF-1(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数)导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IGF-1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致癌激素,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较低。自从人们用激素催发母牛大量产奶,牛奶中的IGF1含量就增加了数倍至数十倍,牛奶致癌的危险当然就很厉害了。

  真相:IGF-1规范的全称应该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数”的说法不准确。IGF-1是广泛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但是,FDA和JECFA(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确实有对牛奶的分析报告认为,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但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甚至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说什么“含量增加了数倍至数十倍”是完全不对的。其次,牛奶中IGF-1的含量是很低的,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从牛奶中获得的IGF-1的量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量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食物中的IGF-1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虽然rbGH是安全的,但目前在多数国家都不允许使用,欧盟和加拿大都没有对使用了rbGH的牛奶在安全性上提出异议,但是他们认为rbGH的使用损害了奶牛的健康,因此主要是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否决了rbGH的使用申请。

  4.流言:赛百味面包里有鞋底成分

  来源:一则 “赛百味面包里有鞋底成分”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又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吗?该流言源于赛百味近期承认在北美出售的食物中有种叫“偶氮二甲酰胺”的化学制品,这是一种面粉漂白剂,也被用于瑜伽垫和鞋底。据称,在欧盟、澳大利亚等地被明令禁止用于食物,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它与呼吸、过敏和哮喘等联系在一起。CNN在报道中还指出,除了赛百味,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和超市里卖的绝大多数面包中都含有这种成分。

  真相:仔细阅读相关报道,所谓的鞋底成分“偶氮二甲酰胺”,其实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面包中有鞋底成分”其实是故弄玄虚的“标题党”。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66年就对偶氮二甲酰胺做出了评估,结论是“很安全”,给出的安全剂量是0~0.045g/kg。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有力的研究结果质疑这一结论。目前,不同国家对偶氮二甲酰胺的使用有不同要求。在我国,这种食品添加剂也是被允许使用的,根据我国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规定,偶氮二甲酰胺是面粉处理剂,使用范围是小麦粉,最大使用量为0.045g/kg。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将偶氮二甲酰胺定为“GRAS”(公认安全使用物质),即很安全,所以美国、加拿大都在使用它。这种浮夸、断章取义的“标题党”在媒体和网络上,往往能得到快速传播,但事后却“虚惊一场”。虽经辟谣,但“标题党”仍对扭曲公众的科学思维“功不可没”。抵御“标题党”,需要公众提高鉴别力,需要媒体、记者对公正和科学怀有敬畏之心。

  5.流言:秋裤,是个阴谋

  来源:秋裤是前苏联的一个阴谋,为了让中国人失去耐寒力,永远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能力。一时间,穿不穿秋裤这一私人问题上升成了“国家大事”。

  真相:在秋裤发明之前,全世界的人类哪怕在三九严冬,也只穿一条单裤。古代的中国人与日本人也都穿着单层布的汉服与和服,赤足踏着木屐行走于雪地中。在植物和农作物的研究领域,确实有‘抗性’基因的研究,如抗旱、抗寒、抗虫等。但在人体已知的两万多个基因中,还没有一个被称之为‘抗寒’的基因。与人体“抗寒”或“耐寒”能力相关的应该是一组基因。但这些基因和能量代谢、免疫机能等有关。抗寒能力还与饮食结构有关。随着国民肉类等高蛋白摄入量的增加,整体的抗寒能力也会提高。中国人“坐月子”的习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了,与穿“秋裤”无关。现在冬季人们所穿的御寒衣物要比十几年前少很多,临床上并没有发现“耍单儿”的人比穿得多的人患病几率更高。即使秋裤可以让人类“抗寒”能力下降,人类同样可以在这一代之内脱掉秋裤,重新适应寒冷气候。因此,“秋裤穿上60年就永久脱不掉”的论断也不靠谱。

  6.流言:北京市平谷H7N9患者死亡

  来源:一则“平谷区医院患者今天凌晨4点21分因H7N9死亡”的消息,通过短信、微博、微信等渠道在部分市民间迅速传播。

  真相:根据北京市最新疫情监测,未发现H7N9禽流感感染死亡病例。如果有新的病例出现,卫生部门会通过网站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自从上海市通报浦东某医院普外科医生张某某因感染H7N9禽流感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消息之后,有关“某医院医生感染H7N9”的消息就不断在网络上出现,最后经有关方面证实,绝大多数都是谣言和虚假消息,但还是让很多人产生了担忧。将这些谣言放在一起,便不难发现各个版本看着“眼熟”,有一些具有共性的“套路”。首先,谣言中会充斥细节和一些真假难辨的数据。以北京的这则谣言为例,不仅有具体到几点几分的患者死亡时间,还有家禽感染的具体数字。此外,这样的谣言还特别善于打温情牌,每次都不忘奉上贴心的“温馨提示”,如短信的最后通常会提醒阅读者“要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7.流言:地球磁场在崩塌

  来源:地球磁场正在崩塌,将从根本上影响全球气候,毁掉电网。

  真相:没有实际数据证明地球磁场正在崩塌或反转,退一步讲,即便崩塌或反转,这个过程也会相当缓慢,几千万年或上亿年都有可能。而且因为地球的大气层非常厚,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对全球气候和人类影响也极其有限。虽然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推论,地球磁场磁性翻转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电力系统,但不会成为一个毁灭性事件。在人类历史上,没有证据显示它们和任何大规模灭绝等灾难性事件有关。地球磁场翻转对人类的影响可能是先变弱,后变强,科学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际研究,才能了解地球两极翻转对气候等问题带来的影响。

  8.流言:土鸡蛋更有营养

  来源:很多人认为土鸡蛋就等同于天然的蛋,天然的东西,营养自然也更丰富。在一些网店及超市里,不少商家也打着“营养价值更高,尤其适合老弱和孕妇食用”的旗号进行售卖。有些品牌的土鸡蛋价格,是普通鸡蛋价格的三四倍。

  真相:如果在没有被事先告知的情况下进行盲吃,土鸡蛋和洋鸡蛋二者的口味区别度很小,难以从口感上辨别出来。从外形来看,土鸡蛋的蛋黄确实更黄,但这并不能说明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上,决定蛋黄颜色的是其饲料原料,和养殖方式无关。如果鸡吃的蔬菜比较多,或者食用了类胡萝卜素的物质,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2的累积会比较多,蛋黄的颜色就会比较深。就土鸡蛋和洋鸡蛋的营养价值来说,科学检测结果显示,二者的氨基酸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土鸡蛋的营养价值不仅不比洋鸡蛋高,而且,由于土鸡蛋的散养环境,使其更有可能接触到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遭受农用化学品污染的可能性高于鸡场所产的鸡蛋。养鸡场的鸡进行集中喂养,纵然饲料等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我们是可以发现的,是能够揪出来的。而土鸡蛋,我们很难知道这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来龙去脉。因此,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土鸡蛋的风险反而更高。

  9.流言: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

  来源:“方便面有毒”的各种传闻经常在网上流传,如一包方便面最多含25种食品添加剂;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面饼添加明胶和烧碱,面汤灼烧胃黏膜……食用方便面对身体有害。

  真相:调味包中是否添加了防腐剂不好说,如果盐含量较高就不必添加。即便是添加了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防腐剂,只要在国标范围内就没有问题。食用明胶是无脂肪的高蛋白,作为一种增稠剂被广泛使用于食品添加。向面团中加碱可以增强面团筋力,提高韧性和弹性,使口感爽滑。食用碱如果过量,在汤中会有碱的味道,一尝就知道。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达不到灼烧胃黏膜的程度。方便面油炸面饼主要使用的是食用棕榈油,棕榈油中主要包含中性脂肪酸而非饱和脂肪酸。有实验证实,棕榈油不会增加血清中的胆固醇,棕榈油中的亚油酸等物质反而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棕榈油中所含的亚油酸、亚麻酸低于其他植物油,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方便面包装纸桶由桶身、外贴组成,桶身由食品级口杯纸及PE膜组成,正确使用,无毒无害。而外贴一般使用符合规定的再生纸,用于印刷产品信息和广告宣传。食品接触部分的纸桶内层不含荧光剂,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业界一般用食品级聚乙烯(PE)作为方便面纸杯最内层的涂层。聚乙烯耐酸,耐碱,耐侵蚀,低于100摄氏度的聚乙烯不会释放有害物质。食品级聚乙烯较普通聚乙烯有更高的耐热性,“发生变化而产生致癌物质”一事不可能发生。方便面中的添加剂含量一般不会太高,正常的人体代谢就能排出。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毒”,只有使用不当时才会造成危害。调料包由调味物质、辅助营养物质和油脂等构成,再加上面饼为油炸,会导致其高盐、高油脂以及营养物质不均衡,长期食用方便面的危害也是来源于此。

  10.流言:微波炉致癌

  来源: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长期使用微波炉或者长期食用微波炉处理过的食物,会中和脑磁波,使脑退化,磁波短路,严重者可使人致癌。

  真相: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电报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微波不但不会致癌,恰恰相反,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生。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加热尤其是烧烤炸等方式容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微波炉加热食物可以有效避免这类致癌物质的产生。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