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十大“科学”谣言:地暖致癌、坐高铁不孕等上榜

2015-01-06 10:43:52 人民日报 编辑:向宏鑫
字号:

  2014十大“科学”谣言

  1.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

  有说法称“地暖会产生供暖辐射,进而导致白血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也会引发白内障等视力问题”。但实际上地暖是在地板中均匀铺设热媒。热辐射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其中没有化学物质,不会对人有害。(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12月3日《使用合格材料大可放心》)

  2.雾霾不散是因“核雾染”?

  据传,鄂尔多斯地下发现大型铀矿和煤炭资源,因为两者共存于同一地区,从而形成了所谓铀煤。通过燃烧,放射性元素铀进入空气,这是产生雾霾的原因。但真相是铀元素本身是很重的元素,不容易被氧化,不会变成粉尘。(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1月27日《“核雾染”说法没有依据》)

  3.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

  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等“方便面有毒”传闻曾流传广泛。但实际上,方便面包装纸桶桶身由食品级口杯纸及PE膜组成,正确使用无毒无害。方便面中的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毒”,使用不当才会造成危害。(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2月18日《方便面有毒说不可信》)

  4.高铁辐射严重致女性“不孕”?

  有说法称,国产高铁存在严重辐射问题,且未采用车厢屏蔽技术以解决辐射问题。但实际上高铁的磁场属非开放磁场,它的感应磁场是封闭的,辐射量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3年6月24日《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

  5.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

  有说法称,车里晒过的矿泉水有害不能喝。真相是,市面90%的塑料瓶装饮料采用PET材料作为瓶体材料。PET熔化温度超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车内达不到这样的高温,温度升高后就析出有毒物质的说法没有依据。

  6.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

  “无线路由器附近的植物不发芽”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网民称“被WiFi害死了还不知道”。但真相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原因很多,不能认定是WiFi的影响,更不能由此类推WiFi对人体的影响。符合标准的设备在正常使用下,WiFi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3年6月21日《WiFi正常使用,不必担心辐射》)

  7.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变“僵尸”?

  传言称“感染埃博拉病毒后被确诊死亡的妇女,在被送去埋葬的途中突然苏醒,并开始在人群中到处行走”。医疗队医疗组的王冶主任澄清:“所有感染者身体虚弱乏力,许多坐着或卧倒的患者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坐起来,埃博拉患者死后诈尸、变僵尸的说法毫无依据。”(详细报道请见求证栏目2014年11月7日《警惕有关埃博拉的谣传》)

  8.NASA称地球将进入连续数天黑夜?

  传言称,“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向世界发出警告,宣称他们已确认地球将在2014年12月16日到12月22日几天内,经历一个完全黑暗的时期。”文章还附带视频,称是NASA负责人发布的紧急演说。但实际上,仔细看这段视频就发现,根本没有任何太阳风暴的内容。

  9.法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玉米可致癌?

  传言称法国科学家实验证明转基因玉米诱发肿瘤,并配发了实验小鼠图片。但真相是目前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权威机构均认为,经严格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10.儿童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

  有传言称小孩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但真相是,被筛选出作为药物的抗生素都是专门针对致病病菌的,并不伤害人体正常细胞。

  (由联合辟谣平台、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记协发布)

  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迷惑性强危害大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认为,科学类谣言大有泛滥之势,人们容易轻信并传播科学类谣言的原因有四:首先,移动互联社交工具是基于信任关系的传播,容易因对方是好友等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其次,“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有很多专业用语,有专家出场,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者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一方面进行传播。再次,“科学”流言的内容一般是养生保健、大气雾霾和食品安全等大众关心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关注。最后,“科学”流言反复传播,即使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仍会“死灰复燃”,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客观上存在“三人成虎”的效应。

  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认为,科学类谣言更容易迷惑人的原因在于:无法靠常识去识破,如果搜索以往的辟谣信息又不容易立即识别。

  刘晓勘认为这类谣言一是有直接危害,引导错误行为,扰乱了生活生产秩序。例如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能直接对一种食品或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造成严重伤害;二是有间接危害,降低了大众的科学素养,这种状态延伸到其他领域,危害更大。

  不轻信不轻传,做谣言传播终结者

  怎样去识别这些谣言呢?刘晓勘建议:一是不轻信,见到看上去似乎很“科学”的流言,先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二是不轻传,珍视手中的“话语权”和亲友的信任,不对流言传播推波助澜;三是对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作必要的求证,最简单的是上网搜索有无辟谣新闻,其次可以查询专业资料和科学类网站,或者请教专家,甚至自己动手实验;四是共同构筑辟谣防线,对于经过求证,有较高可信度的新知识,可以转发,对于求证后发现不实的流言、谣言,自己不转发,并告知上一个传播者,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辟谣、澄清。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