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花样翻新防不胜防 你被网络谣言忽悠过吗

2019-06-13 11:38:52 光明网
作者:李政葳 编辑:宋芳
字号:

“别相信,这是谣言,官方已经辟谣了!”收到老家母亲转来的一则健康养生帖,网友“米莉”赶紧提醒。“怎么会呢?里面说得头头是道”,老人没听“米莉”的劝诫,转发给了朋友圈和亲友群里……

近年来,大量网络谣言上演“新花招”令网友们直呼“防不胜防”。为什么网络谣言屡禁不止?近年来新增哪些新套路?对此,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谣言“重灾区”渐趋集中

从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5月“科学”流言榜单看,里面涉及了“接地气”的汽车加油、不粘锅涂层等生活类谣言,也有“高大上”的5G通信、量子计算机等前沿技术谣言。

今年年初,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指导,中山大学和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对2018年谣言整体情况进行了盘点归纳。文中指出,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已逐渐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围绕食品安全类谣言套路,记者梳理发现,其主要为恶意散布食品安全风险,切中公众恐惧心理,比如,咖啡有强致癌物;也有些是包装养生常识,诱导公众陷入认知误区,比如,菠菜豆腐一起吃会得结石;还有些是在夸大其词、翻炒旧闻,比如,热苦瓜水、热柠檬水可抗癌等。

在网络谣言的层层套路下,往往中老年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谣言的二传手。“谣言鉴别力弱、受教育程度低、主观幸福感低的中老年人更易传谣。”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说。

谣言背后暗藏黑色产业

针对谣言内容的共性,IT分析师封陵这样归纳:多数网络谣言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语,还喜欢用“100%”“第一”等词语;尤其健康养生、疾病类主题谣言文章常用不实“偏方”炮制“季节谣言”或用偷换概念方式编造“科普常识”。

记者随机挑选了若干篇已被官方辟谣的谣言文章,试图找出文中提及的专业期刊来源,但几乎很难查到。“虽然有些文章内容初看觉得很有道理,但一些网络谣言都会‘改头换面’,巧妙地伪装植入其中,采取真假混杂、以偏概全或不断推论的方式,即便专业机构想验证其是否科学也并不容易。另外,文内往往夹杂着潜在的营销行为,层层诱导很容易把用户带上歪路。”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说。

被广泛转发的谣言文章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些网上热传的伪科学爆款文,往往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封陵向记者透露,这些文章内容或来自相关研究信息的部分抓取和放大,或利用一些旧闻进行二次洗稿;待文章成稿发布后,除了在黑产市场上购买阅读量外,还有部分平台通过用户代刷阅读量换钱;后续变现模式也涉及文内夹杂的产品推广、线下活动获利,更有甚者会为某些涉黄涉赌的平台导流。

骗术正在“花样翻新”

近年来,短视频进入爆发期,一些网络谣言制造者也看准这一契机,炮制出便于视频传播的谣言新形式,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网络谣言。

比如,2018年11月,抖音上就流传过一段假双黄蛋的制作视频,获得数万点赞,事后求证发现,其实是一种名为“水宝宝”的玩具;之前还有一段声称“有女子狂犬病发作,在街上咬人”的短视频,被不少网友转载,但事后证明视频画面出自介绍电影拍摄过程的视频。

不仅如此,网络直播也成了谣言传播新途径。为赚取人气收割流量,一些主播开始策划事件,甚至故意散布谣言。曾经就有主播在大凉山做公益时“表演发钱”,直播结束收回“善款”;2017年吉林某主播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编造当地洪灾死亡人数,并谎称因洪灾造成的灾区通信网络中断是政府为隐瞒灾情而故意屏蔽,次日这名造谣主播被刑拘。

还有一些网络谣言通过H5等新媒体进行“翻新”。“H5页面图文并茂,并配以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将一些谣言描述得惟妙惟肖、真假难辨,更增加了辟谣、除谣的难度。”封陵说。(记者 李政葳)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