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尘埃落定,目前各省高考阅卷也基本完成。明起高考成绩即将陆续放榜,近日,有自媒体“抢先”发布福建、江苏、广东等地高考数学成绩平均分,并称“阅卷基本结束,数学的均值都不高,也是近几年少有的低分”。对此,江苏、福建、广东等多省辟谣,上述信息为假消息,他们从未公布各科平均分。(6月23日 半月谈)
后高考时代,成绩公布牵动人心。然而,大量涉考信息泥沙俱下,也给谣言提供了传播的温床,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为吸引眼球,通过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法,编织似是而非的考试谣言,制造舆论的恶意传播,不仅造成信息资源和关注精力的浪费,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也让自己陷入“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当中,“害人终害己”。此番各地教育考试院严正声明,用权威信息清晰释疑、跑赢谣言,断绝了造谣者可乘之机,可谓大快人心。
此次谣言的诞生,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公众对高考数学考卷的直观感受。在6月7日数学考试结束后,有关“高考数学难”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知识点不只在课本里”“计算量加大”“难题不再是压轴”等评论被打在公屏上。显然,假新闻的背后更多的是社会和家庭对高考成绩的关切,但借机散布来历不明的“小道消息”,使得不少考生、家长对考不上好学校深感焦虑,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态。
在互联网语境下,谣言信息的传播成本极低,但净化成本颇高,大多数网民并没有机会和能力求证传闻,尤其是等待高考出分的窗口期,焦虑情绪中的家长和考生更加易感、易燃,对于谣言的设防门槛往往较低,更易成为谣言的猎物。近年来,与高考伴生的谣言更是周期性轮回,一些被辟谣的谣言换个“马甲”又“死灰复燃”。对于涉考谣言的整顿,不仅要战术上打好歼灭战,也要坚持战略上打持久战。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像疫情防控一样清理涉考谣言,对相关谣言进行“动态清零”。
鉴于此,教育部已会同网信、公安部门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持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专项行动,全面扫除涉及高考的不实信息,同时通过门户网站、官方社交账号等渠道进行信息公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权威机构高考动态,避免其上当受骗。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搜索查询高考相关信息时,应提高甄别意识,认准权威机构“官方”标识,不要沦为他人的流量生意。
在信息扩散“下沉”的背景下,避免众多家长和考生对谣言盲从盲信,显然还需要媒体机构作为专业的“谣言粉碎机”,及时刊发辟谣信息,为廓清事实厘清真相贡献专业力量,也是为引导民众增加砝码。社交平台和管理者对于相关涉考信息也要从严审核,对影响面大的考试信息进行及时核查、验证,必要时增加“信息待核实”字样提醒广大用户,让公众面对谣言的陷阱时止步不前。如此各方协力,就能建立谣言“防火墙”,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考后舆论空间,让公众免遭谣言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