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双11”热卖中,有人“摩拳擦掌”,有人却“磨刀霍霍”

2024-10-25 10:34:53 上海网络辟谣 编辑:宋芳
字号:

今年提前启动的“双11”让不少“剁手族”摩拳擦掌,第一批大促包裹已经送到。但除了“买买买”,还有人正“磨刀霍霍”,借“双11”的名义设置陷阱,实施诈骗等不法行为。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今年与“双11”有关的陷阱不仅线下有,还出现在了直播间或二手交易平台等线上空间。

天上不会掉馅饼,“免费包裹”都不能信

就线下而言,“免费包裹”的老套路再次亮相,只不过“免费”的内容除了“双11赠礼”,还出现了“国债发放通知”等打着政府名义的非法文件。

有消费者反映,最近收到了一份快递,里面有两份文件,一份为《国债发放通知书》,另一份为《国债资金使用说明书》,落款均为财政部。所谓的“国债发放通知书”称,中央财政要增发1万亿元国债,而收到这份文件的有资格领取300万元“国债扶贫资金”,但得下载一个App申请善款名额。文件称,申请人还要签署一份“国债资金使用协议书”,承诺拿到“国债扶贫资金”后保密。

消费者选择了报警。警方指出,这是典型的投资理财诈骗,只不过不法分子利用“发放国债”以及“双11”期间快递较多的市场热点,将老陷阱改头换面。不论“通知书”还是“说明书”都是假的,伪造的“红头文件”是为了获取潜在受害人的信任。一旦相信并下载App,会被诱导向指定账户缴纳相关手续费等。

至于“免费包裹”的诈骗老套路,则是不法分子向各种地址普发快递,内含低价低质的日用品、文具等,却冠以“双11答谢客忠实户”的名义,提供“抽奖券”“兑奖券”等。“抽奖券”“兑奖券”往往能中大奖,包括名牌手机、家电、米面粮油等,但若想“兑奖”,需要添加指定的客服微信等社交账号。而“客服”会用各种方式诱导潜在受害者进入“刷单”“投资理财”等陷阱。

不难发现,不论形式如何、“奖品”如何,“免费包裹”的套路都是一样的。所以,公众若收到不明来历的快递,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见码就扫,也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安装来历不明的App。

脱离平台才有“最低价”?当心有假

就线上交易而言,随着直播间等新渠道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直播能互动”等特点,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交易。

消费者张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了预售手机,价格很实惠。根据主播要求,张先生添加了对方的社交软件,双方约定张先生支付预售款后,对方就发货,待张先生收货验收后,再支付余款。支付预售款后,张先生果真收到一个处于运输状态的快递单号,但第二天,卖家联系张先生称快递物流出现问题,之前的单号作废,需要重新更改单号。但新的快递单号始终没有发来,主播不仅拉黑了张先生,还注销了直播间。

上海辟谣平台发现,不法分子在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时,常用的理由有“预售专属链接”“加微信私聊,有最低价”“不用给平台交服务费,所以能让利消费者”“第三方账户钱款不足,要通过其他渠道转账”等。

比如,有的不法分子称,“双11”的“超低价”“预售价”等需要通过专属链接才能获得,通过短信、微信等脱离平台监管发送给消费者。这类链接中含有木马、钓鱼等程序,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账户信息后,最终骗取预售定金乃至商品价款。

再比如,有的不法分子在直播间里促销时,表示交易细节要通过平台外的社交软件沟通,而且钱款也要通过其他渠道支付。但在使用其他渠道支付时,有的可能诱导消费者下载非法App,有的甚至将消费者拉入洗钱陷阱。

因此,消费者务必牢记,一旦脱离平台交易,意味着主动脱离了平台保护。如果在交易中发生纠纷,很难维权成功。在以往的案例中,消费者通常只能督促平台关闭对方账号,但由于交易行为不在平台,证据有限,很难获得赔偿。

商家主动召回赔偿?售后服务得官方确认

除了交易量大、快递量多外,“双11”的另一个特点是售后服务的需求激增,退换货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也成为不法分子的“机会”。

消费者易女士收到消息称,她的社交软件号被商家的“双11”活动抽中,获得抽奖免单的机会。对方称,以掷骰子的形式决定中奖商品类型,如果奖品不需要,可以折现。易女士扫码支付后,果真抽中了奖品,却被告知需要先缴纳保证金才可折现。她再次转账缴费,对方又称操作失误,还得转账。此时,易女士才发现上当。

消费者陈先生收到的客服则自称来自某快递公司,因为公司将他在购买的商品遗失,要对他理赔,价格是商品价格的三倍。对方报出了陈先生的快递单号,而陈先生确实没有收到包裹,就添加了对方的社交软件,并要求陈先生下载指定软件参加视频会议,开启屏幕共享,并按指引填写理赔信息。陈先生信以为真,先后多次在“退款网页”输入银行验证码,最后却收到银行发来的多笔扣款短信。

其实,“售后服务”骗局也是老套路,只不过近年来施骗者的身份越发多样:有的是商家客服,有的是快递小哥,也有“商家委托的理赔公司”;施骗理由也五花八门,包括“商品有瑕疵,召回理赔” “系统故障,交易失败”“快递遗失,主动退赔”等。

在实际购物中,并不排除真的出现这些问题。但是,不论是哪个平台、哪家公司,都会通过官方客服联系消费者,退款也通过交易平台的原支付渠道,不需要跳转到其它平台操作,也不会要求用户提供验证码、进行视频会议共享屏幕等。所以,消费者若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不要轻信,而是务必通过平台方联系官方客服或卖家确认。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